楔子:緣起
「我取道京都往東,中途在宋州登船,一路上,走水路濁流洶湧,走陸路黃塵飛沙,遠望山坡上沙塵中梯田蒼莽,讓人感到倦厭。行了八百里(*約四百公里),才到達汴河北岸的靈壁張氏之園。」這是蘇軾在元豐二年三月的記載。彼時,他從彭城被調往湖州任吳興太守。途中他專程經陸路、水陸到靈壁張氏之園,一座寫意兼具理性的北宋一代寫意山水園亭展開在他的眼前。他受園主之子所托寫下《靈壁張氏園亭記》。
靈壁位在安徽省東北部,屬宿州之縣,鄰近蘇州。張氏之園即張氏園亭,又名蘭皋園,是構造於北宋的「寫意山水園」,馳名到日本。
張氏先君(殿中君與通判府君)定居靈壁並營造張氏園亭,他們在園中建蘭皋亭,給父母親頤養天年。後來張氏出仕於北宋朝廷,名聞一時,這時他有餘力慢慢修冶園林,注入心力與巧思。元豐二年,蘇軾來到這裏時,看到園木蒼然皆踰十圍之粗,宛然收藏著張氏園亭造園五十餘年的歲月與心力。園林巧賦人工於天然,水岸曲折、岩谷隱而不現,園中一景一物皆可人。
園亭的「亭」乃是「停」之意,用以休憩遊行。(《釋名》)明代園林家計成說亭「造式無定,……隨意合宜則制」(《園冶》)。張氏園以亭奉親休憩頤養天年,展現自家莊園隨意宜居的自適。
日本江戸後期(天保十一年,西元1840年 ),日本儒學者艮齋安積(名重信、字思順)為學生加太氏所托,撰寫的《成趣園記碑》就提到「蘇東坡《靈壁張氏園亭》,推其先人之澤而望子孫以修德」這一段張氏園亭造園的緣起。
蘭皋亭──張氏園亭之美
宋人宋祁有《蘭皋亭》一詩描寫張氏園亭的景致與生活面影:
信美蘭臯地,疏椽構迥軒。
山林閒處樂,溪瀨靜中喧。
春桂開前塢,秋菘接後園。
舟來無盡曲,客到不空罇。
夕月生帷鑒,晴雲抱棟痕。
主人貪紬績,未暇答驚猿。
透過詩文可以具體理解張氏園亭的布局概要與情景。張氏園亭處於靜謐的山林溪瀨間,水流蜿蜒曲折無盡,在這樣的山水間藏著一座文士莊園。在安靜的溪瀨間,客人受到熱情的款待,在幽深的山林中流轉著喧鬧笑語。
張氏園亭尊重自然的生態,並巧現「借景」手法,展現洗練的自然之美。《蘭皋亭》詩後半,反映了文人寫意山水園的意境與生趣:虛與實相應,人與景交融,或賞景宴客,或抽絲織造,天人合一的生活盡在山林中得到滿足。
山林園亭:養生治性 行義求志
蘇軾在《靈壁張氏園亭記》說,張氏先君選擇園林之地,考慮周密,且為後代籌謀深遠。張氏園亭造於靈壁、泗水之間,這裏處於北宋時水陸要道交會處。當時泗水和通濟渠(汴河)是北宋的漕運要道,而且漕運在北宋時最是興盛。張氏之園引河水入園,舟車出入便利,子孫若出仕,開門登市朝;若歸隱,閉門入山林。在此園林中果蔬可供鄰里飽食,魚鱉筍菇足以宴請遠方賓客,生活、奉親兼享燕遊之樂,生活所需不假外求而自足;「養生治性,行義求志」,無適而不可。
張氏園亭就是一卷宋朝文士寫意山水園林畫,文人志向與生活樂趣盡在寫意山水間 。人造園亭,未入園先見水,宛然天開;「滄浪之水」可以濯纓,亦可滌足,寓意君子處世,「遇治則仕,遇亂則隱」的處世之志。
蘇軾說:「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就說在朝為官吏或在野為處士,端看君子自己的志向,一旦選定人生目標就要專一致志——「必仕則忘其身,必不仕則忘其君」,堅決去實踐。然而,不論選擇何者,在人世中都可能面臨顧此失彼的困境,隱於山林的處士遠隔親朋,「有違親絕俗之譏」,進於仕途的官吏為功名利祿,「有懷祿茍安之弊」。蘇軾讚歎張氏先人的遠見,造了自給自足、宜仕居隱的園亭,讓張氏子孫無進退失據之憂。
蘇軾看到的張氏子孫出仕為官的果然都有循吏良能之稱,歸隱園亭的也都有節士廉潔之行,這都歸功於張家先君的澤蔭呀!寫意山水園亭也能為人「養生治性,行義求志」,提供好條件。就是這樣為子弟「寓德於園」的張氏園亭,讓文首提到的日本江戶儒學者、昌平黌(江戶幕府設立的官立學校)教授艮齋安積心有慼慼焉,從而傳記在學生家庭園《成趣園記碑》(於今東京中野區高布院仍可見),傳揚於日本,「亦唯欲使子孫不失先人之業」。
中華文化中的寫意山水園
中國古代的寫意山水園誕生於魏晉南北朝時代,在唐、宋兩代的宮園和文人庭園中長足發展,成了文人庭園主流。例如,王維的網川別業就是唐代文人寫意山水園的範式。明、清時代,文人寫意山水園大盛,尤其在蘇州一地,例如拙政園、留園、暢意園等等,都是其中的名作。到了清代中期,皇家的寫意山水園集大成並迎來最盛期,例如頤和園就是一名例。
蘇軾這樣描寫張氏園林的特色:
園外圍,濃密挺拔的修竹高聳入雲,入了園,茂盛的喬木深邃無盡,洋溢靜謐清幽氣息。
引自汴河分支之水積蓄成清澈的山陂水池,採自山中奇特的岩石堆疊成峻峭的小山丘(*靈壁以奇石聞名)。一望池中的昌蒲、蘆葦、蓮花、芡實,頓生煙波浩渺的江湖之思;仰視挺拔矗立的山桐、檜柏,清新的山林之氣襲人沁心。
鋪地的奇花美草,姿態如京洛名園;錯落的華堂高屋,展現吳蜀精湛巧技。庭園深幽,可以隱居;園林富足,可以養生。
宋祁《蘭皋亭》詩,描繪了園中「借景」之美——「夕月生帷鑒,晴雲抱棟痕」。園中建築與月光、雲影共徘徊,虛實相映的美感,讓觀景人升起不同層次的感受與悟境。
蘇軾和宋祁兩人描寫的張氏園亭就是一座典型的文人寫意山水園,將自然之趣、仕隱之樂和自足的生活融合為一體。亭不在大小,園不在於鬧市或山野,隨遇而能安,適志而去執,此心安處即吾鄉!@*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