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施(荷語譯音,Rachel Ruysch,1664—1750年,譯註1)是荷蘭黃金時代(Dutch Golden Age,譯註2)的傑出畫家,以花卉靜物畫聞名於世——這一種畫在荷蘭藝術中有著深厚的傳統。勞施生涯中,她的畫作比起前輩倫勃朗(Rembrandt)在世時,通常還價高一籌(譯註3)。
儘管勞施在當時聲名遠播,卻在後世逐漸湮沒、被同代畫家所掩蓋。這一狀況近年來已然改變,博物館與私人藏家爭相搜羅其畫作,巡迴展覽亦盛讚其成就。學者們認為勞施可能是整個西方藝術史上最偉大的女性花卉畫家。
隨著其作品重新獲得賞識,德國慕尼黑老繪畫陳列館(Alte Pinakothek)、美國托萊多美術館(Toledo Museum of Art)與波士頓美術館(MFA)三間機構,聯手策劃了一場開創性的專題展覽。本次展覽匯集的勞施畫作不僅規模空前——多達35幅,品質亦屬上乘。
「拉歇爾‧勞施:藝術家、自然學家與先驅者」(Rachel Ruysch: Artist, Naturalist, and Pioneer)特展,於波士頓美術館展出至2025年12月7日,揭示了她迷人的生平故事、科學素養與藝術造詣,同時引領觀眾深入探索她所處激動人心的探索時代,以及女性在藝術與科學交織世界中的角色。
勞施的動植物世界
勞施生於荷蘭海牙的藝術世家。外祖父波斯特(Pieter Post)是著名建築師、版畫家。其父弗雷德里克(Frederik Ruysch)是傑出學者,身為本土植物專家,1685年獲任命為阿姆斯特丹植物園植物學教授。該園薈萃本土與外來植物,尤以荷屬遠洋殖民地引進的珍奇品種著名。弗雷德里克還是解剖學家、製圖師與畫家。波士頓美術館展場空間設計的靈感,正源於他的自然史標本櫃。
據信,他的標本為女兒們的藝術實踐提供了關鍵養份:拉歇爾的妹妹安娜同樣是技藝精湛的花卉畫家,其作品數量遠少於拉歇爾,藝術史學家直至近年才開始研究其藝術成就,迄今已辨識出十餘幅畫作。在波士頓美術館的展覽中,安娜的部份作品與拉歇爾的一同展出,還有同時期其它女藝術家的作品,包括梅里安(Maria Sibylla Merian)——具開創性的藝術家、自然學家和昆蟲學家。
生於知識份子家庭的勞施,自幼便展現出藝術天賦,並獲得發掘與鼓勵。15歲時,她成為阿姆斯特丹靜物畫大師范艾爾斯特(Willem van Aelst,1627—1683年)的學徒,在師門下習畫三年,其早期作品可見師承痕跡。德海姆(Jan Davidsz de Heem)與范施里克(Otto Marseus van Schrieck)的花卉畫作亦為她帶來啟發,後者尤擅以花卉、動物與昆蟲為主題的林地靜物畫。
勞施在早期畫作中便探索這類題材,像是《遠方有古典建築外牆的林地》(Forest Floor With a Classical Façade Beyond)一畫,便展現出她在構圖、色彩與刻畫入微方面的獨特天賦。她筆下的蜥蜴栩栩如生,甚至能辨識為荷蘭本土物種。學者認為,除對植物進行第一手研究外,她還有機會仔細觀察動物,這正是為甚麼她畫作逼真的自然表現力會如此豐富。
這幅展覽中的畫作創作於1687年,近年在佳士得拍賣會成交後,借展於私人收藏。勞施林地畫作中深邃的背景,凸顯了植物的鮮明色彩。這件作品可能是她首次在靜物題材中融入建築元素,畫中的建築風格讓人聯想到她的外祖父。
佳士得拍賣圖錄如是闡釋此作的重要性:
「雖然這幅畫讓人聯想到早期靜物畫家的作品,但植物的特定布局預示了勞施後期的創作……花卉和植物的排布基本上形同一束花,彷彿隨時可插入瓶中。從1690年左右開始,此類構圖成為勞施作品的標誌,使此畫成為其藝術生涯的重要過渡之作。」
1693年,勞施與肖像畫家尤里安‧普爾(Juriaen Pool)成婚。兩人育有十名子女,而勞施持續在花卉與水果靜物畫領域取得斐然成就。
罕見的合作
本次波士頓美術館展覽中有一件借自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稀有畫作,創作於她婚前一年。此作乃勞施與肖像畫家范穆舍(Michiel van Musscher)合作的結晶。大都會博物館於2023年購藏此畫,使其成為館藏首件勞施作品。
畫中精緻的花卉出自勞施手筆,肖像部份則由范穆舍繪製。場景設定在勞施畫室,裏面擺滿書籍、畫具與素描稿。畫中一個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底端粉紅花朵上的蝴蝶。在這幅作品及其它作品中,勞施將真正的蝴蝶壓入油彩再取出,留下翅鱗痕跡,此技法彰顯了17、18世紀藝術與自然科學的交融。
勞施的創作黃金期
18世紀初是勞施藝術生涯的巔峰。1701年,她獲荷蘭海牙著名藝術團體「繪畫兄弟會」(Confrerie Pictura)接納為成員;七年後,又獲任命為德國選帝侯威廉(Johann Wilhelm)的宮廷畫家。居住在杜塞道夫的選帝侯,成為勞施最重要的贊助人,委託她持續作畫以納入他的宏富收藏。她無須常駐宮廷,僅需每年完成一幅畫,即可獲得豐厚年薪。選帝侯甚至擔任她幼子的教父。
由於創作過程極為細緻,勞施每年僅完成三至四幅畫作。這些作品價格高昂,最終散落於歐洲各地的收藏機構。作為她最富創造力時期的範例,這些畫風富麗的大尺幅畫作堪稱驚豔;它們以精緻筆觸展現絢麗多變的構圖,並且洋溢著動感。她以卓越的創新手法,將自然主義與戲劇性手法巧妙融合。
隨著藝術技法的成熟,勞施的風格也隨之轉變。1735年後,她的作品明顯不同:尺幅縮小,背景色調更亮,物象不再那樣密集,色調更加柔和,整體風格更顯精緻。恰逢法國洛可可風格影響力上升,且荷蘭花卉畫家揚‧范胡伊森(Jan van Huysum)所追求的風格蔚為風尚,勞施逐漸脫離了宏偉的巴洛克式構圖。在藝術生涯後期,她開始在簽名後註明年齡,以彰顯歲月流逝中保有藝術才華的自豪。勞施一直畫到83歲。
勞施生前備受推崇。1685年,荷蘭詩人斯威爾茨(Hieronymus Sweerts)專門為她創作了一首華麗的詩。他盛讚道:「花之女神/因妳繪製的繽紛花環、花束與花冠/其璀璨奪目少有人及。」
其藝術創作驚人之處,不僅在於美感,亦在於題材的廣闊多樣。她是首批為歐洲人描繪新發現物種(如仙人掌與西番蓮)的畫家,某些奇幻的畫作更匯集了全球各地、不同花期的花卉。勞施在事業與人生中屢獲幸運眷顧:她兩度中彩券,其中第二次從荷蘭諸州(States of Holland)彩券贏得巨額獎金。今日大眾能重新發現她出類拔萃的藝術成就,實為幸事。
「拉歇爾‧勞施:藝術家、自然學家與先驅者」特展(Rachel Ruysch: Artist, Naturalist, and Pioneer),於波士頓美術館展出至2025年12月7日。詳情請訪問mfa.org。#
【譯註】
1.Rachel Ruysch,中譯名常依英語發音譯為蕾切爾‧魯伊希、瑞秋‧魯伊斯等。
2.荷蘭黃金時代,通常指荷蘭共和國成立伊始的17世紀。
3.勞施一生中,畫作售價高達750~1200荷蘭盾;而倫勃朗在世時,他的一幅委託畫作很少收到超過500荷蘭盾。
原文:‘Rachel Ruysch: Artist, Naturalist, and Pioneer’ 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是居住在紐約的藝術顧問,撰寫的文章涵蓋藝術史、藝術市場、博物館、藝術博覽會和藝術特展等主題。本文原文‘Rachel Ruysch: Artist, Naturalist, and Pioneer’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
向每位救援者致敬
願香港人彼此扶持走過黑暗
--------------------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