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常覺得腰痠背痛、走路姿勢不穩,卻沒意識到脊椎可能變歪了?專家指出,早期發現脊椎側彎與中西醫結合治療,是防止病情惡化、維護脊椎健康的關鍵。

「脊柱側彎是容易被低估的健康危機,許多人直到問題嚴重才察覺。」台灣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謝炳賢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說。

在醫學上,脊椎側彎曲的幅度達到10度以上,就會被診斷為脊椎側彎。大多數人一聽到脊椎側彎就會想到兒童,但成年人也會患脊椎側彎。成年人脊椎側彎多與年齡相關的退化有關,常見原因包括脊椎的自然磨損、退行性關節炎,也可能與遺傳因素或既往創傷有關。

脊椎側彎的傷害

健康的脊椎應該呈現完美的直線,能夠自由活動及優雅地站立。當側彎超過臨界角度,可能引發呼吸困難、心律不整、下肢麻痺或劇烈疼痛等問題。

1、呼吸困難與心肺功能下降

謝炳賢說:「嚴重的脊椎側彎會直接影響胸廓結構,當彎曲超過40°時,胸腔空間被壓迫,肺部擴張受限,呼吸就像被皮帶束緊一樣困難。胸椎就像保護心肺的天然盔甲,一旦發生嚴重側彎,就會直接威脅生命安全!」

研究顯示,胸椎側彎超過80°的患者,極可能出現呼吸困難,嚴重者甚至導致心肺衰竭。

2、 慢性疼痛

謝炳賢指出,脊椎側彎最直接的影響是疼痛。彎曲的脊椎讓肌肉不平衡地工作,一側過度緊繃、另一側過度拉伸,就像一台不平衡的機器產生磨損。這種疼痛可能放射至臀部、腿部,甚至形成神經壓迫疼痛。疼痛與情緒低落相互影響,

3、心理壓力與抑鬱風險

長期疼痛也可能造成心理負擔,形成惡性循環。研究發現,脊椎側彎患者的抑鬱症發生率是一般人的兩倍。

此外,研究指出,72%特發性脊椎側彎青少年因穿戴矯正背架而受到心理影響,對外貌焦慮,害怕被取笑或排斥。

4、下肢肌力下降與神經壓迫

脊椎不僅支撐身體,也是保護神經系統的重要結構。嚴重側彎會使椎管變窄扭曲,壓迫脊髓神經,導致下肢感覺異常、肌力下降,甚至大小便失禁。

《自然》旗下《科學報告》期刊刊登的研究指出,患有尿失禁的女性,腰椎曲度增加、胸椎曲度改變的比例明顯較高。

及早發現和治療

脊椎側彎的影響遠超過外觀變形,及早發現與積極治療,才能避免健康被「隱形殺手」侵蝕。

謝炳賢建議孩童應每年檢查一次脊椎,特別是9至14歲的快速成長期。如果錯過矯正時機,骨骼成熟後就難以復原。日常生活中應保持正確坐姿和站姿,並持續強化腹背核心肌群,以穩定脊柱結構。

台灣全生中醫診所院長陳朝龍對大紀元表示,當側彎在20°至40°時,應穿矯正衣,每日至少20小時,包括睡眠時間。矯正須循序漸進、內外兼治,療效取決於曲度、年齡與配合度,不可急於求成。當側彎超過50度,則需考慮手術治療。

謝炳賢補充,當脊椎側彎達到特定程度時,保守治療已經無法阻止惡化,必須透過手術介入才能避免嚴重的併發症,每延遲一個月手術,神經功能恢復的機率就會下降。

中醫療法溫和有效

除了手術與復健,越來越多患者也選擇中醫治療,以溫和方式達到長期改善。

陳朝龍表示,中醫治療脊椎疾病有完整體系,屬於溫和漸進法,副作用少,特別是中藥比西醫的消炎止痛藥更安全。

陳朝龍指,中醫治療著重疏通氣血、調和筋骨,艾灸、拔罐等外治法可緩解疼痛。艾灸是用燃燒乾燥艾草的熱力溫燙穴位,在中國已使用數千年。再配合內服中藥調理,可進一步強化療效。對於因側彎引起的肌肉緊張與功能障礙,中醫療法常能迅速改善。

日本中醫師甄立學進一步說明,骨骼是被動結構,無法主動運動;而肌肉則具有能動性,負責帶動骨骼活動。若要使脊椎挺直並發揮支撐作用,關鍵在於脊椎兩側的肌肉,當肌肉能夠平衡且充份地收放時,脊椎便能重新伸直。

治療可結合針灸、推拿與運動,幫助舒筋活血、放鬆組織、提高韌帶柔軟度。推拿是以中醫手法按壓、揉捏、牽引的治療方法,可鬆解緊繃肌肉與筋膜,改善肌肉失衡。針灸則可以改善氣血流通,緩解不適。臨床研究發現,接受中醫針灸和整骨按摩療法的青少年患者脊椎側彎程度改善,疼痛減輕,相比起使用背架的對照組效果更明顯。

甄立學介紹以下常用於治療脊椎側彎的穴位:

肺俞穴

位置:位於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約2指處。

功能:改善肺臟功能。

腎俞穴

位置:位於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約2指處。

功能:補腎強腰。

大腸俞穴

位置:位於第四腰椎棘突下,兩側旁開2橫指寬處。

功能:疏通經絡、調理氣血。

足三里

位置: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距離脛骨外側大拇指指節寬處。

功能:調和氣血、增強體力。

患者除了請針灸師針灸之外,平時自我按摩上述穴位也有保健作用。

自我檢查與早期警訊

甄立學提供以下自我檢查方法,幫助民眾早期察覺脊椎側彎。

頭部與面部:耳朵、眼睛是否高低不一;看書、看電視時,頭部是否習慣性歪向一側;用手觸摸頸部兩側肌肉,感受肌肉的彈性與張力是否對稱。

肩膀與背部:站直時觀察雙肩是否等高;以手觸摸背部肌肉,留意兩側是否對稱、柔軟或有僵硬感;身體微微前傾、低頭時,兩側肩胛骨是否一高一低或形狀不對稱。

衣著與步態:裙擺、衣襟是否傾斜;走路重心是否不均,一腳輕、一腳重,或步態不平衡;鞋底磨損是否左右不同。

甄立學提醒,如出現以上異常,應儘早就醫,透過X光或其它檢查確認,並制定合適治療計劃。@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