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論語‧公冶長‧十四》)

【註釋】

聞:動詞,聽聞。或解讀為名詞,名聲,本文不採。

【討論】

本章大意:子路聽到一項道理,若未能即行,便像怕再聽到別一項。也即子路於夫子之道,前有所聞,未能及行,唯恐後有聞不得並行也。

「行」字在《論語》中凡82見。但「《論語》記孔子弟子行事,唯此一章。蓋子路之勇於行,門人相推莫及,故特記之。曰唯恐者,乃代述子路之用心,亦見孔門之善於形容人之賢德矣。」(錢穆)

子路只比孔子小九歲,是孔子弟子中年紀最大、侍奉孔子最久的弟子。子路之勇於行,不僅是因為他勇武和忠誠,更是因為他服理、肯受教。子路之入孔門,《孔子家語》記載了如下一個故事:

子路拜見孔子,孔子問你有甚麼喜好?子路回答 我喜歡長劍。孔子說,我不是問這方面。只是以你的天賦,再加上學習,怎麼會有人趕上呢?子路說,南山有一種竹子,不須揉烤加工就很筆直,砍下來用它(做箭),能穿透牛皮(做的鎧甲),從這來討論,有甚麼需要學(的理由)呢?孔子說,如果劈開它在一端束上羽毛,並給它加上金屬的箭頭,它射得不就更加深了嗎?子路聽了心悅誠服,拜孔子為師。

從子路的入門機緣看,子路之勇於行當是其有別於其他弟子修行的一大特點。李二曲《四書反身錄》:「未行而恐有聞,子路急行之心,真是唯日不足,所以得到升堂地位。吾人平日非無所聞,往往徒聞而未曾見諸行,即行而未必如是之急,玩憩因循,孤負時日。讀至此,不覺扭恨。」今日讀,仍有同感。

《尚書》說「非知之艱,行之唯艱」。唐代魏徵在《十漸不克終疏》中化用為「非知之難,行之唯艱;非行之難,終之斯難」,將原句延伸至「善始善終」的範疇。

孔子教學呢?知行合一。不是只教一些道理,而是要學生做到,所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從本章看,子路在這方面可謂典範。

有意思的是,「先進篇」裏,子路問「聞斯行諸?」(凡事一聽到就行動嗎?)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孔子為甚麼這麼說呢?「由也兼人,故退之。」就是子路好勇勝人,特意壓壓他。

這固然是孔子因材施教,但也是孔子提點敲打子路,不要一聽到甚麼就動手,要看是否符合道,考慮清楚,謀定而後動。(述而篇記載: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本章意蘊則於此不同。「古之賢者,聞一善言,無不拳拳服膺之,唯恐躬之不逮也。」子路正有古人之風。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註疏》(十三經註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論語集注》(朱熹,載入《四書章句集注》)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正義》(清 劉寶楠著)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論語今讀》(李澤厚著,中華書局,2015)
《天下歸仁——王蒙說〈論語〉》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力行, 知行合一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