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經常面對一個終極問題:應否長線持有一隻股票?當某公司首次公開招股(IPO)時,買入股份並持有多年,到底是通往財富之路,還是走向資本蒸發的深淵?歷史充滿成功同失敗的案例,提供了寶貴啟示。本文將以Amazon同Nvidia為成功例子,對比Nortel Networks同Canopy Growth兩宗慘痛教訓,帶出一個清晰信息:市場變幻莫測,唯有審慎與知識,才能立足於風浪之中。

成功案例(一):Amazon — 電子商貿王國由此起航

Amazon.com於1997年以每股18美元上市。當時他只是一間網上書店,但創辦人Jeff Bezos眼光遠大,堅信網絡將改變人類消費模式。在千禧年科網泡沫爆破期間,Amazon股價曾跌逾九成,最低見每股不足6美元。若果當時投資者因恐慌而止蝕離場,將會錯過日後股價的驚人升幅。

2025年,Amazon的股價已經超過每股3,000美元(分拆調整後),增長逾百倍。長線持有的投資者,無論是機構或散戶,只要有足夠信心與耐性,就能分享到這段創富神話。

成功案例(二):Nvidia — 平凡晶片商變AI龍頭

Nvidia於1999年上市,IPO價格為每股12美元。最初只是一間為電腦遊戲市場設計顯示卡的科技公司。當年的投資者未必意識到,這間公司在未來20年會踏上人工智能同自駕車的風口,並成為AI晶片市場無可匹敵的領導者。

即使歷經多次科技板塊調整,Nvidia並無停止創新,尤其在AI運算能力方面屢創高峰。截至2025年,經歷數次股票分拆後,Nvidia股價由上市起計升幅超過800倍,市值一度超越2萬億美元。凡當年買入而持有至今的投資者,都獲得極其可觀的回報。

失敗案例(一):Nortel Networks — 加拿大之光成泡影

在90年代末,Nortel被視為加拿大科技界之驕傲。其股票在2000年達至每股超過120加元,佔當時多倫多證券交易所總市值接近三成。不少退休人士甚至用他作為養老資產,誓言「買Nortel養老無問題」。

可惜,Nortel未能成功轉型至互聯網時代,管理層決策失誤,連年虧損,加上會計醜聞爆發,令市場信心徹底崩潰。2009年,Nortel正式申請破產保護。當年高位買入而一直持有的投資者,最後血本無歸。一個這個教訓清楚告訴我們,縱使一間企業在某一時期風光一時,亦絕非萬無一失。

失敗案例(二):Canopy Growth — 大麻股泡沫之殤

隨住加拿大於2018年全面合法化娛樂用大麻,Canopy Growth成為投資市場焦點。2018年高峰期,其市值一度超過200億加元,被視為全球大麻產業的旗艦公司。不少投資者在IPO前後大量吸納股份,希望乘勢獲利。

然而,大麻市場實際需求遠低於預期,加上監管政策不明確、成本高昂、營運效率低下,導致Canopy連年錄得巨額虧損。由2019年至2025年間,Canopy股價累跌逾九成,市值蒸發超過九成九。許多早期投資者以為自己搭上「合法化列車」,最終卻變成財富「斷魂船」。

潮水會轉,風險與回報並存

從以上4個例子可以見到,在IPO買入並長線持有,雖然有可能帶來驚人回報,但亦存在高風險。Amazon同Nvidia是「奇蹟之選」,需要企業本身擁有極強創新力,亦需要投資者有極大耐性與信心。

相反,Nortel同Canopy則提醒我們,市場熱潮往往夾雜著投機泡沫,而商業模式缺乏可持續性或者領導層無遠見,就算早期風光亦可急轉直下。

潮水隨時會轉,一轉可成就財富,一轉亦可吞噬一切。投資者應保持冷靜判斷,不應盲目崇拜「買入並持有」策略,而是要配合對企業質素、市場變化同風險管理的深入分析。

知行合一,才是投資之道

投資不是信仰,而是知識與紀律的結合。歷史一次次證明,無論是高峰時的Nortel,還是初出茅廬時的Amazon,真正令投資者得益的,不只是買入,而是「睇得通」同「守得住」。持有股份,不是因為人人話好,而是你了解得夠深。潮水會轉,但你是否仍然企得穩,才是勝負關鍵。◇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