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多倫多北郊,一幢民宅內,素(化名)站在窗前哭泣,黃昏的光映照在她悲傷的臉上。她雙眼紅腫,雙肩微微顫抖。客廳裏,她20歲的兒子與年邁母親相擁而坐、默默流淚。

素握著一部嶄新的iPhone 16手機,這塊小小螢幕,將她連接到一個虛擬世界。過去四個月,她被捲入一場「網絡愛情」騙局,被騙光20萬身家,還賠上一段20年的婚姻。

「明天我該去哪裏?」她絕望地想著,「從班芙(Banff National Park)那個懸崖跳下去,會不會很痛?」……

網絡詐騙如癌症般蔓延全球。據聯合國數據,這個隱形黑色帝國每年獲利數十億美元,其背後是無數受害者的血淚、傾家蕩產,甚至家破人亡。素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

2025年7月6日,大紀元記者意外接觸到她,並在後期與她保持了密切聯繫。她向記者提供了大部份聊天記錄及交易清單,並講述了4個月的黑暗經歷。(出於私隱保護,某些細節有刪減。)

她的故事始於今年3月初。

邂逅:從一條短訊開始

自疫情裁員後,素成了地道的「宅女」。日常除了買菜、打掃、接送兒子,就是聽小說、打單機遊戲、涮雞湯文,偶爾也會瀏覽社交媒體。

3月初,一條短訊引起她的注意:「沒收到你的回覆,我準備報警,我的朋友失蹤了。」

出於好奇,她回覆了。對方自稱鄭一文,重慶人,80後,現居紐約,在三藩市擁有一家生產3D打印機的工廠,有一女兒留在老家。

不久,又有幾個人進入她的好友圈,一位是住在紐約的台灣人梁書成,一位是洛杉磯開網店的福建人,一位是三藩市開民宿的重慶人。

這些人頭像普通,談吐接地氣。他們很快轉到WhatsApp聊天。圍繞興趣、愛好、天南地北都聊。他們有時同時上線,有時輪番上線,彼此很快熟悉。

鄭一文顯得對素特別熱心。他是獅子座,素稱他「小獅子」。與其他人不同,他不常上線。聊了一個月,鄭突然消失。

兩周後,鄭再度現身。他說剛從非洲回來,去坦桑尼亞的礦場處理一樁緊急事務;還說,他之所以這麼拼,是想給家人一個更好的生活。

屏幕上的友誼讓素的生活有了浪花。但沒想到,一場噩夢正悄悄降臨……

玫瑰夢

素少年時期隨父母從台灣移民加拿大,她性格單純率真。她與丈夫通過網絡相識,結婚20年,婚姻平淡而穩定。正是這段網絡姻緣,使她對網民少有戒備。

自3月以來,素對網絡的迷戀引起了丈夫的不滿,他抱怨:「你在網上聊得熱火,為甚麼跟我無話可說?」在一番爭執無果後,兩人選擇離婚。

失去歸屬感的素,將和小獅子的交流視為生活重心。兩人時常在手機上相遇,他的文字既強勢、霸道,又溫柔、體貼;素體會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溫暖」及「靈魂契合」。

小獅子主動提出語音通話,他的聲音深沉、富有磁性。但他拒絕影片,藉口有心理障礙。

他們很快確定男女朋友關係。小獅子以維護私隱為由,要求素刪掉所有朋友。她一口氣刪掉她三分之二的關聯人,以表信任。

小獅子對素表現出極強的控制慾,但又不失時機地畫餅:「以後要帶你住進我在三藩市的大房子,有私人保鑣、私人遊艇……」「我們要在紐約中央公園舉辦盛大婚禮,邀請你所有親友來,讓他們看看,你沒看錯人。」

他總是很忙,要麼「去新加坡出差」,要麼「回大陸評估、收購破產企業」。他經常消失,但又總能在她孤單時送來驚喜:一天,一束灑滿金粉的粉紅玫瑰送到素的娘家門口——整整一百朵。那天正好是素的生日,她哭了,那是她「過去從未有過的浪漫」。

就這樣,在一次次的噓寒問暖和曖昧情話中,素一頭扎進這場粉色的玫瑰夢。

金錢陷阱

一天,小獅子說,他有一個副業,從事虛擬貨幣交易,主要是為了維持公司營運。他敲打素:「女人要自立,要多賺錢,要孝順父母,關愛孩子,將來要全款給孩子買樓。」

他慫恿素:「玩一點小錢,等你學會了可以幫我,虧損算我的。」還說,他認識高層人物,有內部消息,穩賺不賠。

對虛擬貨幣毫無概念的素猶豫了,但為表信任,她投入5,000美金。

第一次交易,她賺了600美金,並順利提現。

小獅子說:「要想賺得快,得加大投入。」於是,素投入3萬5千加幣,帳面盈利2,000美金。

5月中旬,小獅子勸她再投6萬加幣;還約定,要在6月5日來多倫多,拜訪她的父母,商討婚事。

那晚,素心頭掠過一絲不安。她上網查詢交易軟件,結果發現那是詐騙平台。她心一緊,連忙把刪除的朋友重新加回來。

她向那位台灣網民梁書成求助,問:「我是不是遇到殺豬盤?」梁說:「小獅子是愛情騙子,不是殺豬盤。」他阻止素再投6萬加幣,還說:「別擔心,我會幫你。」

素趕緊取錢,她先取3萬,取不出;又改成1萬,還是取不出。她質問小獅子,他勃然大怒:「你為甚麼把我們的事告訴別人!」

他聲稱可以透過「後台」幫忙取錢,但要先交15%稅金。素要求從本金扣除,被拒。

那一刻,她終於意識到——自己真的掉入陷阱。

連環套

自從素拒絕再投6萬加幣後,小獅子的態度驟變。他開始頻頻發脾氣,責怪素「不信任他」,甚至對她與梁書成的聯絡大吃飛醋,最後提出分手。

「那段時間,我幾乎每天都被PUA(情緒操控)。」素說。

從她與小獅子斷聯後,梁書成頻繁出現。他表現得溫和體貼,很有擔當:「這件事因我而起,我會對你的後半生負責。」

梁與小獅子截然不同——不罵人、不失控,總是禮貌、溫存。小獅子愛玩「消失」,而梁卻每日早晚問候。素漸漸把他視為避風港。

梁說:「你給小獅子那3萬5千肯定拿不回了。你給我3萬,不出2個月,就能幫你賺回來。我有內部消息,不會賠。」

他一再強調:「你放心,台灣人不騙台灣人。」這句在台灣很流行的話,讓素徹底放下戒備心。

她先給梁3萬加幣,帳面顯示盈利6,000美金;接著又投入3萬,帳面餘額再度上漲。

在梁的甜言密語包圍下,幾周內,素陸續投入11萬加幣。

「他不像小獅子那樣華麗,他厚道、樸實,會裝修,會裝太陽能板。這在北美生活沒問題。」素說,「那正是我夢寐以求的小日子。」

那段時間,梁稱自己「正在溫哥華出差」,讓她準備好搬到紐約一起生活,日期定在6月21日。

素信以為真,開始收拾行李,準備迎接「新生活」。

真相

6月20日晚,梁突然說有急事要處理,讓她不要來紐約,並將會面延後三天。

但機票無法更改。過去,小獅子也曾承諾要來見她,最後卻失約;這一次,她不想再錯過。

6月21日洽逢周六,素如期飛到紐約。她沒有告訴梁,而是照地址找過去,她想給梁一個驚喜。

然而,開門的那一刻,她驚呆了:一個白人老太太開門,告訴她:這裏從來沒住過亞洲人。

素楞了三秒,木頭似地轉過身,蹲在路邊,號啕大哭……

「糟糕。」她突從夢中驚醒,趕緊掏出手機,點開交易軟件,準備取錢。但為時已晚。

「我確確實實被騙了!」她說。

當晚,素回到多倫多。她拖著行李箱,茫然走在皮爾遜機場的走廊,整個人像被陶空。

素不想報警,她記得小獅子曾說過,在某地幹掉一個人,連蹤跡都找不到。他們有她娘家的地址,她不想連累家人。

她沒有告訴梁去紐約的事。但是,她把經過跟洛杉磯開網店的網民說了。沒想到,她再次墮入陷阱……

再入套:騙局最後一幕

7月2日,梁對素說:「能不能借我5萬美金?我想逃出來。」他承認,他是從台灣被騙去東南亞詐騙園區,但拒絕透露具體位置;還說,他每年要完成12萬美金業績,完不成就會挨打,遭受酷刑等。7月15日是他的「合同到期日」。

梁的言辭顯得真誠而急切,他信誓旦旦:「死也要來多倫多見你。」

近年來,東南亞法制監管薄弱的國家成了網絡詐騙的溫床,也是人權重災區。據報道,數以百萬計的人被虛假高薪招聘誘拐,送進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地的「詐騙園區」。那裏實施嚴厲的暴力管制——一旦進去便失去自由,反抗者會被毒打、監禁,甚至虐殺。

素相信了梁,她要救他。「錢沒了,至少人還在。」她說。這是她最後的救命稻草。

她又轉了5萬加幣給他,之後,梁消失了。

7月5日,一名自稱「小組長」的人聯絡她,聲稱梁「因與客戶談戀愛、企圖逃跑」而被關進水牢。他說自己可以幫忙向「大老闆」說情,但要求素交8萬美金。

小組長不斷催促:「要趕在大老闆回來前放人,不然會很麻煩,情況非常緊急。」

翌日,他又說:梁被打得奄奄一息,正在醫院救治。隨後,素與梁通話,他的聲音微弱、斷斷續續地咳嗽。素聽得心如刀割。

「我真的認他是我的靈魂伴侶。」她不斷哭泣,到處籌錢。但她的親人們明確表示:不會去幫助一個騙子。

她不停懇求小組長:「只要他能來多倫多,我可以慢慢還錢,求你放人……」

但小組長語氣冷漠:「錢到馬上放人,否則沒辦法。」

7月15日到了。這一天,對素而言格外漫長。

過去10天來,她已哭乾眼淚,她多麼盼望出現「萬一」——那位從未謀面的男人出現在多倫多皮爾遜機場,然後,「一切重新開始……」

然而,現實殘酷而冰冷——「他」沒有出現。一切不過是一場噩夢,一個精心設計的騙局。

「沒想到人性如此險惡」,素說,「從頭至尾我對他豪無戒心。」

四個月內,她損失20萬加幣——那是她十多年省吃儉用的全部積蓄。而更讓她痛徹心扉的,是掏空了她的心——那份對愛情的執念和信任。

「明天我該去哪裏?」她低聲自問,「如果從班芙那個懸崖跳下去,會不會很痛?」

後續

素最終走出了自殺的陰影。她的樂觀和開朗,讓她重拾生活信心。

如今,素依然上網,但不再輕信任何網民。她曾試圖透過律師找回部份損失,卻發現網上的某些「律所」竟然是詐騙分支。

就在她報警的當天,鄭一文竟又出現,還勸她「再投一次」。

一名自稱54歲的網民在聽完素的經歷後,主動表明身份:「我其實22歲,在東南亞的某詐騙園區工作。」他告訴她:所有被騙過的受害者資料都會被存檔,成為「二次開發」的目標;而那些警惕性高、難以下手的人,反而會被放棄。(記者無法核實該說法的真實性。)

這名自稱「內部員工」的人最後仍不忘向素索取500美金。

殺豬盤是一種極具組織化、系統化的高端詐騙。據報道,這些詐騙公司內部分工  明確:有供料組、話務組、技術組與洗錢組。他們透過社交媒體、相親平台撒網,鎖定目標,利用虛假人設與甜言蜜語建立信任,再引導對方投資,直至榨乾對方的一分一毫。

催眠與冥想教育家蔡文瑜表示,詐騙集團深諳「暈輪效應」與「馬斯洛需求理論」,他們先滿足受害者的情感需求——安全感、歸屬感、被尊重感,再引導其投入金錢。整個過程如同心理馴化,步步為營,直至受害者墮入深淵。

一個精心設套的詐騙集團對付一個毫無防備的個體,雙方力量如此懸殊,一旦被鎖定,很難脫身。

虛擬世界成了騙子的獵場,而受害者的孤獨與善良成了他們的利器。要根除網絡詐騙,必須追查其背後的黑惡勢力。美國近日指控柬埔寨太子集團老闆陳志,或許正是給那些犯罪集團的一記警鐘。

素的故事提醒我們:以錢談情,本身荒謬。善意與孤獨,應該成為自身向上的力量,而不應成為別人手中的籌碼。在網絡世界裏,唯有理性,才能守護我們最後的防線。

下面是部份對話的截屏:

素跟小組長的對話截圖。(受訪人提供)
素跟小組長的對話截圖。(受訪人提供)

素跟小組長的對話截圖。(受訪人提供)
素跟小組長的對話截圖。(受訪人提供)

素跟小組長的對話截圖。(受訪人提供)
素跟小組長的對話截圖。(受訪人提供)

素跟小組長的對話截圖。(受訪人提供)
素跟小組長的對話截圖。(受訪人提供)

素跟小組長的對話截圖。(受訪人提供)
素跟小組長的對話截圖。(受訪人提供)

受害人的交易清單。(受訪人提供)
受害人的交易清單。(受訪人提供)
#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