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名二十多歲的女性,出社會工作才一、兩年就因壓力導致頭髮全部掉光,最終選擇離開都市,到海島打工度假,尋求較無壓力的生活。台灣整合功能醫學教育中心創辦人、營養師賀菡懿(Lucy)在新唐人電視台《健康1+1》節目中分享這個案例時指出,她在臨床上觀察到壓力造成的健康問題,在年輕族群中越發普遍。她表示,「現代人從十幾歲開始,就暴露在社群媒體與高壓學業、工作的夾擊中,產生的比較心態與精神焦慮,讓壓力病提早出現。」

壓力如何讓身體「全面失衡」

賀菡懿表示,壓力不只存在於心理層面,也會透過生理機制反映在全身。當大腦長期處於焦慮狀態時,會啟動體內的壓力反應系統,釋放皮質醇與腎上腺素,這些激素會造成慢性發炎,進而影響皮膚、腸胃、代謝與荷爾蒙。

1.皮膚問題最直觀

許多人壓力大時會冒痘、起疹或搔癢。科學發現大腦與皮膚之間存在「腦-皮膚軸」,這是一條雙向通路,能夠將心理壓力從大腦傳遞到皮膚,引發皮膚發炎等,反之亦然。

賀菡懿解釋,身體與情緒是雙向影響的。當皮膚處於發炎狀態,會釋放壓力荷爾蒙與發炎介質,這些訊號會回到大腦,造成「內源性壓力」。因此,改善皮膚問題,也能減輕大腦的負擔,還能改善情緒、提升抗壓性。

她提醒:「皮膚健康不僅是在於外部保養,許多人以為靠醫美、做臉就能解決,卻忽略了身體內部的壓力反應才是根本。」

2.腸躁症與腸胃病

壓力會干擾腸道蠕動與菌群平衡,出現腹瀉、便秘等症狀。「腸躁症」是極其常見的壓力相關疾病。賀菡懿提醒,腸躁症不僅指腹瀉,有些人會表現為便秘,或兩者交錯出現,這往往是病情加劇的信號。

此外,亦有研究表明,心理壓力會增加消化性潰瘍的發生率。

3.掉髮

研究顯示,在慢性壓力狀態下,會導致荷爾蒙失衡、血流循環變差,使毛囊營養不足,這是引起許多年輕女性掉髮的原因之一。

4.身心症狀

長期精神緊繃,會讓自律神經失調,出現心悸、失眠、慢性疼痛、嚴重疲倦等。

賀菡懿指出,臨床上在評估這些症狀時,都會詢問患者近期的工作壓力與家庭變故,因為這些精神刺激可能正是造成身體慢性發炎的元兇。

常被忽略的壓力病徵

部份疾病表面看似是內分泌或代謝問題,實際上與壓力有關。賀菡懿特別點出幾種容易被輕忽的狀況:

1.甲狀腺疾病

長期壓力可能誘發或加劇甲狀腺疾病。甲狀腺亢進或低下的患者,特別容易忽略自身的情緒壓力。甲狀腺疾病常伴隨憂鬱、焦慮等情緒異常,患者應多加關心自己的精神狀態。

2.高血壓與糖尿病

壓力會導致代謝異常,令血壓、血糖上升,可能出現糖尿病前期或腹部肥胖。賀菡懿指出,這類患者個性通常比較「勇猛」、勇往直前,容易忽略自己脆弱的一面,可能在夜深人靜時感到憂鬱卻不自知。

3.皮膚問題反覆發作

不少人將反覆出現皮膚問題,歸咎於過敏或肝不好,卻忽略與壓力、睡眠不足的關聯。每逢工作高峰期病情惡化,可能就是警訊。

功能醫學治療壓力病

賀菡懿表示,她通常會花大量時間與患者溝通,找出壓力來源。她發現許多患者自我要求極高,攬下過多工作,卻不自知這就是壓力源。她指出,身體的壓力源不僅是精神層面,疲倦、工作忙碌,甚至換季時的劇烈溫差,都對身體構成壓力。

功能醫學強調整體調理,不僅靠營養補充,更在於重建個人的生活節奏與身體的恢復力。賀菡懿表示,治療上會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重視睡眠

睡眠不足會嚴重影響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賀菡懿建議,晚餐宜提早進行,調整晚餐食物內容,改吃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炸物影響睡眠。並且可以將洗澡時間提前,讓身體提早放鬆有助入睡。

2.調整飲食節奏

在放鬆狀態下進食,有助於消化與營養吸收,避免腸胃問題。若仍感到腸胃不適,可搭配補充消化酵素或有修復胃黏膜作用的植化素。

3.正確看待食物禁忌

許多人壓力大時想喝咖啡、吃甜點,其實是身體在尋求情緒安撫。賀菡懿表示:「偶爾適量攝取,作為度過壓力高峰的輔助,反而比一味壓抑更好。」

賀菡懿提醒,抗壓性並非靠硬扛,而是需要充足休息來儲備應對挑戰的能量。對於高敏感族群,功能醫學能幫助整理生活中的壓力源,透過降低刺激、充足休息來儲備體能。這能提升身體對環境壓力的調適能力。

對於精神創傷,在搭配心理諮詢的同時,透過營養介入有助改善體質、降低發炎,賀菡懿說:「當身體舒服了、體能儲備足夠,患者也更有能力去面對過去的創傷」。

日常飲食穩定情緒

賀菡懿建議可以依照個人狀況,選擇不同的飲食方向來幫助穩定情緒:

1.穩定情緒食物(適合憂鬱傾向者)

海鮮富含omega-3脂肪酸,包括EPA、DHA,研究證實EPA和DHA具有抗憂鬱、抗發炎和神經保護作用。

綠葉蔬菜富含葉酸,有助穩定情緒、抗憂鬱。

足夠的蛋白質,能提供合成神經傳導物的胺基酸;蛋白質還能幫助穩定血糖,避免因血糖波動造成的情緒問題與疲倦。

2.抗壓食物(適合消化功能良好者)

十穀米、糙米、豆類等雜糧,富含維他命B群。研究顯示,補充B群維他命,有助於改善情緒,對緩解壓力有益。

3.溫和食物(適合消化不良者)

白飯、魚肉、綠葉蔬菜對腸胃溫和、容易消化,能確保營養吸收,同樣有助情緒穩定。

額外補充營養素

賀菡懿指出,許多人飲食已相當健康,但壓力仍持續影響消化功能。當腸道處於發炎狀態時,會影響營養吸收,單從食物攝取營業可能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根據不同需求,考慮補充特定的營養素:

調節壓力:茶胺酸有助改善情緒,減輕壓力和焦慮症狀。

抗發炎:薑黃、魚油,有助緩解腸胃或皮膚的發炎與不適。

修復與安撫:補充較高劑量的維他命C,因其強大的抗氧化能力,能幫助舒緩發炎反應。@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