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的人工智能(AI)股市行情,正以一種幾乎「失控式」的節奏奔馳。從 Nvidia(輝達)、Palantir、Super Micro Computer(SMCI) 到 Microsoft、AMD、Alphabet,無一不是資金追逐的焦點。這股熱潮令人想起 1998 至 2000 年科網泡沫的盛況──當年 Yahoo!、Amazon、Cisco、Intel 的股價飆升速度,令人眼花繚亂。25 年後的今天,我們或許正站在另一場「AI 泡沫」的邊緣。
一、AI時代的狂熱
AI 不再只是實驗室的夢想,而是滲透到現實經濟的每個角落:ChatGPT、生成式AI、機器學習、雲端運算、AI 晶片、國防AI、醫療AI——這些名詞已成為投資人每日的熱詞。
市場信念幾乎一致:
「AI 將改變世界,而這一次不是泡沫。」
正如1998年時的「Internet will change everything」,這種信念強烈而動人,但也可能令人失去警覺。當資金、媒體、散戶、機構都湧入同一方向,風險往往被集體遺忘。
二、歷史回聲:1998–2000 的科網股泡沫
在 1998 至 2000 年間,NASDAQ 從 1,500 點急升至超過 5,000 點,兩年內升幅超過 230%。 Yahoo!、Amazon、Qualcomm 等股票一度在短短幾個月暴漲數倍。 但當泡沫破裂,指數從高峰暴跌至 1,100 點,市值蒸發超過 5 兆美元。
那場浩劫留下的教訓清晰無比:
- 科技革命的確存在,但估值不能無限上升。
- 盈利能力、現金流與商業模式最終仍是企業價值的根基。
- 投資人若被「新時代」的口號催眠,終將付出代價。
三、AI股的當下現象
今天的 AI 概念股,與當年科網股有驚人相似之處。
* 估值過高:Nvidia 的市盈率(P/E)一度超過 50 倍,遠高於歷史平均;部份新創 AI 公司甚至無盈利。
- 市場集中度高:AI 熱潮的上升動能幾乎全由五至六家公司推動。
- 投資者過度樂觀:散戶透過 Reddit、X(原Twitter)等社群追逐短期炒作,形成類似 1999 年的「全民投機」氣氛。
四、AI確有長線價值
不可否認,AI 的潛力遠超當年的互聯網。 它將重塑企業生產力、醫療效率、國防體系與人類工作形態。 這意味著,AI 並非全然泡沫 ── 但股價可能是。
真正的挑戰,是區分「長線價值股」與「短期炒作股」。 Palantir 的國防級AI應用、Nvidia 的高端GPU壟斷、Microsoft 的AI雲整合,皆具實質盈利潛力;但部份 AI 初創公司只是以概念包裝,連收入來源都模糊不清。
五、風險管理的三大原則
在狂飆行情中保持清醒,是專業投資人最重要的功課。
設定止蝕與目標位
無論基本面多好,若股價脫離現實,必須有紀律地減倉。
市場不會因個人信念而改變方向。
分散投資,不戀戰單一主題投資組合中可配置 AI 相關股票,但比例不宜超過 20–25%。
同時保留防守性資產(債券、黃金、現金流強的公用事業)。
警惕「利潤幻覺」
短線帳面利潤容易令人興奮,但未實現的收益並不等於真實回報。
每一次調整,都是檢視信念與風險的機會。
六、結語:理性與謙卑
投資是一場與人性對抗的修行。 AI 革命確實改變了世界,但市場規律不會改變——沒有任何資產能永遠上升。2000 年科網泡沫後,Amazon 股價一度下跌 95%,但最終以真實盈利和商業模式走出低谷。 若歷史重演,AI 巨頭之間也會出現勝者與淘汰者。面對AI狂潮,投資人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勇氣」,而是更多的「紀律與謙卑」。 市場永遠會獎勵有遠見者,但也懲罰忘記風險的人。Work hard and trade smart!◇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